工人文學、新工人文學、新東北文學筆記

〈殺死那個石家莊人〉講述工業城市石家莊的幻滅和絕望[…]。歌曲爆紅後,當地共青團決定重寫這首歌[…],充滿樂觀氣氛。[…]社群媒體對這首改編歌反應不佳。有人寫著:怎麼比前一個版本更慘

■ 作者夏菽, 勞工團體幹事的生涯眨眼已經幾十年, 工人這事, 許多問題仍想不通

中國大陸有工人文學傳統, 每逢有重大社會轉變, 都可反映在工人文學上。近年有兩個名詞值得思考, 一是「新工人文學」, 一是「新東北文學」。

一、「新工人文學」

「新工人文學」源自「打工文學」。傳統工人文學, 無論是工人自己創作, 或知識分子寫工人, 都以國企工人為對象。80年代市場化改革, 國企收縮, 大量工人下崗, 勞動力轉往私人企業。

農民入城打工, 稱為「農民工」。「農民工」離鄉別井, 面對惡劣的生產環境, 又缺乏戶籍及社會保障, 他們用文字宣洩心聲, 個人抱負, 不乏對生產制度的控訴。也許因為農民工没有工人身分, 他們不是工人, 只是入城打工的過客。所以稱為「打工文學」。

至了2000年, 有關注者認為「農民工」帶有歧視, 改用「新工人」一詞, 「新工人文學」因此出現。

傳統的工人文學緊隨黨路線, 以寫實主義手法歌頌工人階級的正面形象, 宣揚勞動者當家作主的刻板形象。到了80年代, 官方上述立場失去民間支持, 工人文學亦受冷待。西方文化湧入, 文學的現代主義漸受歡迎。這些都能在其後的「打工文學」尤其是詩歌中反映。

「新工人文學」是隨著「新工人」而產生。2000年, 市場格局已成, 一些左翼分子、學者呼召工人階級重新出現。「新工人」與「農民工」不同之處在, 「農民工」是分散的, 他們的意識常滲透著市場及個人的價值, 但「新工人」被賦予一個集體身份, 作為一種社會力量被召喚出來。「新工人文學」通常有較強的批判性。

二、〈殺死那個石家莊人〉

大概在「新工人文學」誕生後十年, 又出現了「新東北文學」說法。最初, 東北是作為地域概念指稱東北三省作家群。再十年, 開始有評論認為雙雪濤、班宇、鄭執的作品最能反映東北狀況。這裏讓我岔開說個故事。

<殺死那個石家莊人>是大陸搖滾樂隊「萬能青年旅店」2010年作品,時間與「新東北文學」概念出現時間差不多, 網上可找到。

歌詞有關河北省工業城市石家莊在九十年代國企改革後, 下崗工人的困境。該曲一出便引起共鳴,紅遍全國。然而歌曲充滿憤怒和哀傷的表達,很快便引起政府關注。以下為原曲歌詞:

傍晚6點下班  換掉藥廠的衣裳 

妻子在熬粥  我去喝幾瓶啤酒

如此生活30年  直到大廈崩塌 

雲層深處的黑暗啊  淹沒心底的景觀

在八角櫃臺  瘋狂的人民商場 

用一張假鈔  買一把假槍

保衛她的生活  直到大廈崩塌 

夜幕覆蓋華北平原  憂傷浸透她的臉

河北師大附中  乒乓少年背向我 

沉默地注視  無法離開的教室

生活在經驗裏  直到大廈崩塌 

一萬匹脫韁的馬  在他腦海中奔跑

如此生活30年  直到大廈崩塌 

一萬匹脫韁的馬  在他腦海中奔跑

如此生活30年  直到大廈崩塌 

雲層深處的黑暗啊  淹沒心底的景觀

對於歌詞,有評論如此解說:男人在工廠裡工作了幾十年, 妻子對未來沒有安全感, 兒子性格孤僻。然後,大廈倒塌了,他們的世界也隨之崩塌。

這首歌講述工業城市石家莊的幻滅和絕望。20世紀90年代,隨著市場化改革,國有企業面臨大規模裁員,工人終身收入的期望破滅。這座曾經輝煌過的經濟重鎮衰落了。熱情和自尊都被蠶食:作詞人說。

歌曲爆紅後,當地共青團決定重寫這首歌。他們在2021年製作了音樂影片,片中有小學生敬禮、工人微笑,充滿樂觀氣氛。最近,政府更加宣佈重振石家莊經濟,將該市重塑為中國搖滾之都,它的口號是:「殺不死的石家莊人」。

據稱,社群媒體對這首改編歌反應不佳。有人寫著:怎麼比前一個版本更慘。

三、「新東北文學」

石家莊在河北省, 與東三省屬不同地域, 但〈殺死那個石家莊人〉與〈新東北文學〉卻有引起共鳴之處。

雙雪濤、班宇、鄭執被稱為「鐵西三劍俠」。鐵西是瀋陽的工業區, 原是個工業重鎮, 但國企改革後, 工人下崗, 一片蕭條。三劍俠都出生在鐵西區工人家庭, 儘管長大後進大學不再是工人, 但他們的作品都離不開對少時的回憶及工人社區氛圍。

有評論認為, 「新東北文學」是一個「遲到的故事」, 90年代從國企下崗故事, 現在才由子輩來書寫。不過亦有評論認為, 其實國企改革的時候, 已經有描述下崗工人的文學出現, 只是當時不受關注。現在則受到文壇, 尤其是左翼分子垂菁, 透過互聯網傳遞開來。

亦有評論認為, 「新東北文學」創新之處在對父輩的懷念。這一反八十年代以來先鋒文學的殺父或無父風格。其時年青人滿懷理想, 期望一展抱負, 父輩被認為代表落後, 是阻礙社會前進的反動力量。

為何向父輩致敬? 評論認為, 因為鐵西有著悠久深厚的工人文化, 年青作者都在工人文化的氛圍中長大 (題外話, 我在互聯網輸入「香港工人文化」, 彈出的幾乎全是外傭文化。) 現在, 儘管從大學畢業, 但市場狀況同樣使青年鬱鬱不得志。許多調查指, 國企下崗工人儘管失落, 許多仍保存一種表面的尊嚴, 因他們曾是國家的主人。(這令我想起電影《紅西服》, 2000年。)

李鐵的《夢想工場》反映這種心情。工會主席為安置下崗工人, 提議興建一個水泥廠, 並宣佈水泥廠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人人平等, 沒有獨裁, 所有事情由工人一起決定。工人接受這個任務, 深感工人就是主角, 大家群策群力。但水泥廠建成之後, 這些都成為泡影。

工人曾經被答應是社會的主人, 現在卻感到屈辱, 還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

四、工人佔領文學

阿爾貝托.普魯内蒂 (Alberto Prunetti) 是意大利作家, 出生於意大利一個工業城市, 父親是工人。普魯內蒂年青時是工人, 後來從事寫作, 代表作是2012年的《石棉》。故事以父親為藍本, 因長期吸入石面纖維去世。

普魯内蒂提倡一種全新的意大利工人文學, 與過去工人文學不同, 新的工人文學是工人本身的產物, 而不是知識分子和專業作家替工人寫的東西。所以新的工人文學的作者首先是工人, 或至少出生在工人家庭。

意大利本有全歐洲最強大的工人運動, 但在80年代大罷工失敗之後, 工人運動一沉不起。新一代青年覺得自己是中產階級, 對工人運動一無所知。

普魯内蒂認為, 新的工人文學的一個重要任務, 就是重構工人歷史回憶。所以新的工人文學的一個特點是關於兩代人的故事。父母象徵老工人, 主人公一般是作者, 象徵新工人。他們之間不斷對話及產生矛盾。

那為甚麼這種書寫現在才出現, 而不是出現在70年代工人運動強大之時?普魯内蒂的回答是, 工人階級強大的時候, 沒有人覺得需要書寫;如今我們需要改造一個完全被毀壞的意象(工人的集身分), 便需要從文學重新開始, 通過文學重新肯定工人的共同歷史和訴求。

那沒有強大工人階級歷史作背景的香港工人文學, 又應如何?

〈殺死那個石家莊人〉講述工業城市石家莊的幻滅和絕望[…]。歌曲爆紅後,當地共青團決定重寫這首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